金融科技学院院长开讲秋季学期“思政第一课”: 聚焦经济增长新动能与人才培养新路径
2025-09-04

9月1日下午,金融科技学院院长陈海强以“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”为题,在国际会议厅为2025级248名本科生、79名研究生及55名国际交换生讲授“思政第一课”。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,与新生共话时代大势、青年使命与学科未来,为大家即将开启的大学旅程注入了思想动力。

课程伊始,陈海强以中美GDP对比切入。他指出,2024年中国GDP达到134.9万亿元,约为美国的65%,人均GDP则为美国的六分之一,两国之间仍存在差距。然而,这种差距需要通过汇率与经济结构进一步客观分析。以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经济总量已达33.1万亿美元,位居世界第一。从结构上看,中国以第一、第二产业为主,美国则以第三产业服务业见长,特别是律师、会计师、医师等职业的占比较高。因此,理解中美经济对比,既要正视差距,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韧性与潜力。

紧接着,陈海强以翔实数据与事实展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质量特征,强调“新质生产力”正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。例如,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新能源汽车出口世界第一,高铁和超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,芯片产业在封锁压力下实现逆势突破。他指出,“中国制造”正从“大而不强”向“既大又强”迈进,尤其在新能源、人工智能等全球竞争焦点领域,通过前瞻布局和广泛应用场景,逐步打破技术壁垒。鼓励学院新生积极关注国家发展,读懂国家经济叙事,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

在谈到中美在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核心领域的竞争时,陈海强别强调,新技术的发展对新一代金融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他引用斯坦福大学叶荫宇教授观点,剖析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,人工智能的本质是“算法+数学”,理论知识依然重要,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要解决为谁服务的价值观问题。因此,金融科技人才要兼备金融的“道”与科技的“术”。为此,学院打造了“五个学”全方位育人模式,通过上好四门课程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着力培养政治坚定、品德高尚、能力突出、视野开阔的新时代金融科技人才。

在课程尾声,陈海强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收获良师益友的珍贵经历,并引用美国演员丹泽尔·华盛顿提炼的“成功八原则”,鼓励大家保持积极心态,勇敢逐梦。在此基础上,他对全体新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:一是具备大局意识,树立“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”的人生观与价值观;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眼高手低,学会从基层和底层做起;三是扎实掌握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,主动投身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以青春智慧和担当突破技术瓶颈、助力国家发展。

为时两小时的“思政第一课”在热烈掌声与深度思考中圆满落幕。许多同学走出会场后仍意犹未尽,纷纷表示:“以往只是在新闻里听到GDP、AI,今天第一次和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真切联系在一起。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,更觉责任重大。”这堂课程不仅成为大家大学新篇章的起点,更为今后的成长指明了方向。

金融科技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。本次“思政第一课”圆满举办,也为新学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这堂课不仅点燃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,更激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科学的规划迎接新学期,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